这里山歌唱不停
来源: 鱼峰区委宣传部  |   发布日期: 2021-01-06 17:45   

这里山歌唱不停

一曲民歌传千年

柳州有个鱼峰山,山下有个小龙潭,

终年四季歌不断,都是三姐亲口传。

   

这一首流传在柳州的民间歌谣,真实地反映了柳州山歌的源远流长和它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刘三姐与鱼峰山历史渊源的写照。

刘三姐的故事早在唐朝就有传说,而后出现在宋人笔记里。鱼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鱼峰歌圩”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品牌为龙头,传承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穿透千年的“刘三姐文化”历久弥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彰显深沉的文化自信。

从《刘三姐》热到山歌热

     鱼峰山和小龙潭,相传是刘三姐传歌和成仙的地方,据说刘三姐就是在这里骑着鱼上天,到天宫成了歌仙,而她的山歌,人们仍世代传唱着。为纪念她在柳州传唱的功绩,人们在立鱼峰的三姐岩里,塑了一尊她的石像。

    上世纪60年代,由乔羽编剧、苏里执导的电影《刘三姐》一经上映,很快风靡大江南北,在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刘三姐热”。而究其源头,正是来自柳州市的彩调剧《刘三姐》。

    刘三姐传说是我国南方著名传说之一。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各族人民不断丰富刘三姐传说的故事情节和山歌内容。特别是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以后,刘三姐文化受到高度重视,经过挖掘、整理和推广,刘三姐文化成为了壮族文化的代表。

    

     1958年末,柳州市委宣传部召开文艺座谈会,会议决定创作一批优秀剧目向1959年的国庆十周年献礼。经过大家讨论和反复研究,相关部门给出了建议,其中由彩调团负责写刘三姐故事。由于彩调团创作力量较薄弱,于是,特邀生长在鱼峰山下的柳州市文化馆创作员曾昭文为该剧团编写彩调剧《刘三姐》。

    1959年3月,曾昭文完成了第一稿本,并在柳州市文艺会演中首演。随后,柳州市决定由邓凡平等11人组成“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对剧本进行了多次修改。当时,由柳州彩调团演出彩调剧《刘三姐》,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就在那个时候,著名词作家、编剧乔羽和导演苏里来到柳州,看了这部剧之后,产生了“将歌仙刘三姐改编成一部电影故事片”的想法。

    随后,广西掀起了全区编演刘三姐的高潮。1960年4月,“《刘三姐》文艺汇演大会”在首府南宁隆重举行。各地市县分别派出100多个演出队(剧团、文工团),让最优秀的演员出演刘三姐一角,参加会演。会演之后,广西几大剧团联合排演的彩调剧《刘三姐》在北京等20多个城市巡回演出了500场,其间五进中南海、四进怀仁堂。柳州彩调剧《刘三姐》的首位扮演者、柳州市彩调剧团演员何佩云还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柳州是传说中刘三姐传歌的地方,“三姐山歌千千万,五湖四海装不完”,是附近各族歌手和广大群众演唱山歌的活动中心。“刘三姐热”更是带动了柳州的山歌热。1959年起,柳州市每年都举办“中秋山歌会”(“文革”时中断,1979年恢复)。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歌会,歌手百余,听众数万,外地及港澳来宾数百,唱山歌数千首。

八桂歌海中一朵最靓丽的浪花

    广西素有歌海的美誉,鱼峰歌圩堪称是八桂歌海中一朵最靓丽的浪花。

   位于鱼峰区内的鱼峰山,古称鲤鱼岩,山形奇巧,孤峰直立于闹市中心。山脚下,小龙潭清冽澄碧,鱼影婆娑。潭峰相映,妙趣天成。这里,是传说中壮族歌仙刘三姐骑鱼飞天成仙的地方,这里,自古就是柳州及周边县市群众心驰神往、趋之若鹜的山歌圣地。闻名遐迩的鱼峰歌圩就发源于这奇峰妙水之间。

    柳州人民把刘三姐视为自己的歌仙顶礼膜拜,并以广唱山歌予以纪念,民间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会友蔚成风俗,代代相传。现在,鱼峰山上尚存“三姐岩”、“对歌坪”、“麻蓝石”等遗迹。除有组织的演唱会之外,群众自发的山歌对唱四季不衰,成为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景观。如今,鱼峰山下、小龙潭边,新老歌手在这里“以歌会友”,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山歌每天都不停歇。

     依托“鱼峰歌圩”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鱼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鱼峰歌圩”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品牌为龙头,传承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打造传承柳州历史文化核心区。通过建章立制,整合资源,将“鱼峰歌圩”文化元素融入 “鱼峰之声”、“立鱼欢歌”等地方群文品牌活动中,带动了地方群文事业全面发展。

     据统计,每年参与歌圩活动人数均超过300万人次。每逢周六、周日下午,歌手、歌迷们均自发前往对歌、听歌,自娱自乐,各得其所,少则数十人,多则成百上千。政府部门举办的歌圩活动如火如荼,每年中秋节、“壮族三月三”两个固定歌节,各地歌王齐聚鱼峰歌圩一试高下,当地群众携老扶幼踊跃参与,每场歌赛都超过数万人次。

    2014年、2015年,柳州市文新广局、鱼峰区委、区政府连续两届成功承办了由自治区文化厅、柳州市政府主办的广西•柳州三月三“鱼峰歌圩”全国山歌邀请赛。观演群众逾4万人,影响空前,好评如潮。

     “鱼峰歌圩”全国山歌邀请赛已列入柳州市每年庆祝壮族“三月三”的重要文化活动项目,规模愈加壮大。同时,鱼峰区还拓展传承方式,搭建网络歌圩、微信平台、QQ群、论坛等方式,将鱼峰歌圩的影响力辐射至辖区各个角落。开展歌圩文化“四进”、“五唱”活动,即歌圩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及“精品歌圩年年唱、擂台歌圩季季唱、主题歌圩月月唱、常态歌圩天天唱、网络歌圩时时唱”等。还组建社区、学校山歌队、成立小歌仙艺术团、举办全国山歌邀请赛、开展理论研究、出版歌圩书籍等,有效促进了歌圩文化的持续发展。

   “鱼峰歌圩”先后获两次荣获国家级“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自治区级“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八桂群星奖”等殊荣。


【打印正文】
分享本文至:

鱼峰歌圩

这里山歌唱不停

这里山歌唱不停

一曲民歌传千年

柳州有个鱼峰山,山下有个小龙潭,

终年四季歌不断,都是三姐亲口传。

   

这一首流传在柳州的民间歌谣,真实地反映了柳州山歌的源远流长和它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刘三姐与鱼峰山历史渊源的写照。

刘三姐的故事早在唐朝就有传说,而后出现在宋人笔记里。鱼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鱼峰歌圩”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品牌为龙头,传承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穿透千年的“刘三姐文化”历久弥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彰显深沉的文化自信。

从《刘三姐》热到山歌热

     鱼峰山和小龙潭,相传是刘三姐传歌和成仙的地方,据说刘三姐就是在这里骑着鱼上天,到天宫成了歌仙,而她的山歌,人们仍世代传唱着。为纪念她在柳州传唱的功绩,人们在立鱼峰的三姐岩里,塑了一尊她的石像。

    上世纪60年代,由乔羽编剧、苏里执导的电影《刘三姐》一经上映,很快风靡大江南北,在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刘三姐热”。而究其源头,正是来自柳州市的彩调剧《刘三姐》。

    刘三姐传说是我国南方著名传说之一。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各族人民不断丰富刘三姐传说的故事情节和山歌内容。特别是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以后,刘三姐文化受到高度重视,经过挖掘、整理和推广,刘三姐文化成为了壮族文化的代表。

    

     1958年末,柳州市委宣传部召开文艺座谈会,会议决定创作一批优秀剧目向1959年的国庆十周年献礼。经过大家讨论和反复研究,相关部门给出了建议,其中由彩调团负责写刘三姐故事。由于彩调团创作力量较薄弱,于是,特邀生长在鱼峰山下的柳州市文化馆创作员曾昭文为该剧团编写彩调剧《刘三姐》。

    1959年3月,曾昭文完成了第一稿本,并在柳州市文艺会演中首演。随后,柳州市决定由邓凡平等11人组成“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对剧本进行了多次修改。当时,由柳州彩调团演出彩调剧《刘三姐》,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就在那个时候,著名词作家、编剧乔羽和导演苏里来到柳州,看了这部剧之后,产生了“将歌仙刘三姐改编成一部电影故事片”的想法。

    随后,广西掀起了全区编演刘三姐的高潮。1960年4月,“《刘三姐》文艺汇演大会”在首府南宁隆重举行。各地市县分别派出100多个演出队(剧团、文工团),让最优秀的演员出演刘三姐一角,参加会演。会演之后,广西几大剧团联合排演的彩调剧《刘三姐》在北京等20多个城市巡回演出了500场,其间五进中南海、四进怀仁堂。柳州彩调剧《刘三姐》的首位扮演者、柳州市彩调剧团演员何佩云还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柳州是传说中刘三姐传歌的地方,“三姐山歌千千万,五湖四海装不完”,是附近各族歌手和广大群众演唱山歌的活动中心。“刘三姐热”更是带动了柳州的山歌热。1959年起,柳州市每年都举办“中秋山歌会”(“文革”时中断,1979年恢复)。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歌会,歌手百余,听众数万,外地及港澳来宾数百,唱山歌数千首。

八桂歌海中一朵最靓丽的浪花

    广西素有歌海的美誉,鱼峰歌圩堪称是八桂歌海中一朵最靓丽的浪花。

   位于鱼峰区内的鱼峰山,古称鲤鱼岩,山形奇巧,孤峰直立于闹市中心。山脚下,小龙潭清冽澄碧,鱼影婆娑。潭峰相映,妙趣天成。这里,是传说中壮族歌仙刘三姐骑鱼飞天成仙的地方,这里,自古就是柳州及周边县市群众心驰神往、趋之若鹜的山歌圣地。闻名遐迩的鱼峰歌圩就发源于这奇峰妙水之间。

    柳州人民把刘三姐视为自己的歌仙顶礼膜拜,并以广唱山歌予以纪念,民间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会友蔚成风俗,代代相传。现在,鱼峰山上尚存“三姐岩”、“对歌坪”、“麻蓝石”等遗迹。除有组织的演唱会之外,群众自发的山歌对唱四季不衰,成为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景观。如今,鱼峰山下、小龙潭边,新老歌手在这里“以歌会友”,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山歌每天都不停歇。

     依托“鱼峰歌圩”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鱼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鱼峰歌圩”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品牌为龙头,传承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打造传承柳州历史文化核心区。通过建章立制,整合资源,将“鱼峰歌圩”文化元素融入 “鱼峰之声”、“立鱼欢歌”等地方群文品牌活动中,带动了地方群文事业全面发展。

     据统计,每年参与歌圩活动人数均超过300万人次。每逢周六、周日下午,歌手、歌迷们均自发前往对歌、听歌,自娱自乐,各得其所,少则数十人,多则成百上千。政府部门举办的歌圩活动如火如荼,每年中秋节、“壮族三月三”两个固定歌节,各地歌王齐聚鱼峰歌圩一试高下,当地群众携老扶幼踊跃参与,每场歌赛都超过数万人次。

    2014年、2015年,柳州市文新广局、鱼峰区委、区政府连续两届成功承办了由自治区文化厅、柳州市政府主办的广西•柳州三月三“鱼峰歌圩”全国山歌邀请赛。观演群众逾4万人,影响空前,好评如潮。

     “鱼峰歌圩”全国山歌邀请赛已列入柳州市每年庆祝壮族“三月三”的重要文化活动项目,规模愈加壮大。同时,鱼峰区还拓展传承方式,搭建网络歌圩、微信平台、QQ群、论坛等方式,将鱼峰歌圩的影响力辐射至辖区各个角落。开展歌圩文化“四进”、“五唱”活动,即歌圩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及“精品歌圩年年唱、擂台歌圩季季唱、主题歌圩月月唱、常态歌圩天天唱、网络歌圩时时唱”等。还组建社区、学校山歌队、成立小歌仙艺术团、举办全国山歌邀请赛、开展理论研究、出版歌圩书籍等,有效促进了歌圩文化的持续发展。

   “鱼峰歌圩”先后获两次荣获国家级“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自治区级“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八桂群星奖”等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