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按照当地居民生活必需的费用确定、公布,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

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根据其家庭类别、困难程度等情况,分档或者补差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
低保的目的
低保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因各种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确保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这是政府履行社会救助职责的一种方式,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低保的作用
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对于符合条件的低保户,政府会发放一定数额的救助金,以帮助他们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这笔救助金可以用于购买食品、衣物、支付房租等日常开支。
医疗救助:低保户在医疗方面也可以享受到相应的救助。一般来说,低保对象在支付医疗费用时,个人支付部分会按一定比例进行报销,从而减轻他们的医疗负担。
教育救助:对于低保家庭中的子女,政府还会提供教育方面的救助,如减免学费、提供助学金等,以确保他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哪些人能申请低保救助:
本自治区户籍家庭,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且符合当地低保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可以申请低保救助。
低保申请资格自查:
整户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家庭,其以下家庭成员,可以单独提出最低生活保障申请:
(一)靠父母或者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不考虑供养人经济状况);
(二)靠父母或者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无业三级、四级精神或者智力残疾人(不考虑供养人经济状况);
(三)低收入家庭中依靠子女供养或配偶扶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
(四)低收入家庭中的未成年重度残疾人;
(五)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患者;
(六)家庭生活确有困难(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当地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0%以下)且卧床不起 1 年以上的成年重病患者;
(七)脱离家庭、在宗教活动场所居住 1 年以上、生活确有困难的宗教教职人员;
(八)家庭生活确有困难的社区矫正对象和刑满释放人员;
(九)卫生健康部门确定的且自愿接受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作为特殊救助对象,县级民政部门或乡镇街道按照有关规定在其低保审核认定时不入户、不核对、不评议、不公示)。
户籍状况、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是认定低保对象的三个基本要件,必须同时具备。
本自治区户籍家庭是指家庭成员中有 1 名以上(含 1 名)成年人拥有本自治区户籍的家庭(已在外省、区、市享受低保的家庭成员除外)。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以夫妻及其未成年子女(含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作为按户施保的基本单元。申请救助家庭的成员依据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居住证、结婚证进行核定,包括:
(一)申请人;
(二)申请人的配偶;
(三)申请人共同居住的父母;
(四)申请人未成年子女和已成年但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包括在校接受本科及以下学历教育的成年子女;
(五)其他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和收养关系并长期共同居住的人员。
下列人员不计入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
(一)现役军人;
(二)连续 1 年以上(含 1 年)脱离家庭独立生活的宗教教职人员;
(三)检察院批准逮捕羁押的人员,在监狱内服刑的人员和在戒毒所强制隔离戒毒人员;
(四)公安等部门查找不到的失联失踪、下落不明人员;
(五)投靠亲友的挂靠户籍人员;
(六)市县民政部门依据相关规定认定的其他人员。

-
申请低保救助(第一步)
-
申请低保救助(第二步)
-
申请低保救助(第三步)
-
申请低保救助(第四步)
-
申请低保救助(第五步)
-
申请低保救助(第六步)

本自治区户籍家庭,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且符合当地低保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可以申请低保救助。申请低保应当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或其共同家庭生活的家庭成员当面向户籍所在地或长期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

术语解释
最低生活保障:简称 “低保”,是政府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给予的差额救助,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家庭收入:包括家庭成员的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各项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
家庭财产:家庭拥有的动产(如存款、车辆等)和不动产(如房屋、土地等)。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指具有法定赡养、抚养、扶养关系并长期共同居住的人员。
补差发放:根据家庭收入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来确定发放的保障金额。
分类施保:根据保障对象的不同情况,如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在补差发放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保障金额。
动态管理:定期对低保家庭的人口、收入、财产等状况进行复查,根据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保障待遇。
边缘家庭:家庭收入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生活仍存在困难的家庭。
常见问题
1.申请低保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①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父母、配偶、子女和家庭其他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②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户籍。
2.如何申请低保?
由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向家庭中任何一位成员的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人经常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可以向经常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家庭成员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所在村(居)民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
3.申请低保需要提供什么材料?
①户口簿;
②身份证;
③说明家庭困难情况;
④履行授权核查家庭经济状况的相关手续。
4.低保办理的流程有哪些?
个人申请——>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信息核对等方式调查核实,提出初审意见——>公示——>(公示有异议则进行民主评议,无异议则进入审批环节)——>受委托行使最低生活保障审批权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发放——>长期公示。
5.什么情况下,整户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家庭,家庭成员可以单独提出最低生活保障申请?
①靠父母或者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
②靠父母或者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无业三级、四级精神或者智力残疾人;
③家庭生活确有困难且卧床不起1年以上的成年重病患者;
④脱离家庭、在宗教活动场所居住1年以上、生活确有困难的宗教教职人员;
⑤生活确有困难的社区矫正对象和刑满释放人员;
⑥卫生健康部门确定的且自愿接受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
6.收不抵支的家庭是否可以申请低保?特殊情况的家庭计算收入时如何扣减?
因病、因残、因灾等导致生活必需支出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的生活确有困难家庭,按照相关规定给予最低生活保障。因怀孕、哺乳、照护重大疾病患者或者重度残疾人、单亲抚养学龄前儿童而没有就业的家庭成员可以认定为无收入者。家庭成员根据法定义务向非共同生活的人员支付的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在计算家庭收入时相应扣除。
7.什么情况下,会暂停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入户调查核实,可以通过村(居)民委员会或者其他途径提前联系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工作人员入户调查核实时,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连续2次无正当理由不配合或者超过 1 年无法联系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由受委托行使最低生活保障审批权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暂停发放其最低生活保障金。
8.什么情况下,会减发或者停发其最低生活保障金?
①家庭成员有劳动能力及条件,无正当理由3次拒绝接受有关部门介绍的与其健康状况、劳动能力相适应的工作的;
②有与其收入水平不相符的高消费行为的;
③主动放弃法定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和其他合法收入的。
9.如何避免出现“人情保”“关系保”现象?
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和村(居)民委员会成员的近亲属申请或者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予以备注。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备注对象进行重点核查。
10、低保如何开展动态管理?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成员状况、收入支出状况、财产状况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告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定期核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家庭成员状况、收入支出状况、财产状况。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核查结果予以随机抽查核验。根据核查情况及时办理最低生活保障金减发、停发或者增发手续。
11.群众如何对低保工作进行监督?
①群众可以对低保公示情况提出异议,有异议且能提供有效线索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受委托行使最低生活保障审批权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调查核实。
②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向社会公开最低生活保障监督举报方式。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最低生活保障经办人员或者村(居)民委员会成员在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中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投诉。
12.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最低生活保障金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①由审批机关取消其最低生活保障,责令退回非法获取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依法将其行为记入个人信用系统,并通过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予以公开;
②情节严重的,处以骗取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数额 1 倍以上 3 倍以下的罚款;
③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④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13. 为他人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出具虚假证明材料的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由审批机关将有关情况依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记入当事人信用系统,并通过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予以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