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其特点包括:
强制性:国家通过法律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任何阻碍或破坏义务教育实施的违法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普及性:全体适龄儿童、青少年都必须入学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公共性:义务教育是由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的全民受益的公共事业。
免费性: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除其全部或大部分的费用。

义务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提高国民教育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而政府在义务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至关重要。
提高国民教育水平:通过义务教育制度,所有儿童都有机会接受基础教育,无论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这不仅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也有助于培养未来的劳动力,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促进社会公平:在没有义务教育的情况下,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儿童可能无法接受教育,这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而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可以确保所有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推动经济发展: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队伍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此外,教育也可以提高个人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政府在义务教育中的角色:
提供公共教育资源:政府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对公共教育资源进行均衡地供给或配置,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均衡发展,进而影响到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来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优化资源配置:政府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如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公平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不可或缺,通过提供公共教育资源、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措施,确保所有儿童都能享有平等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
新建居民区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与居民区的建设同步进行。
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
新生入学网络报名方式
-
市区户籍新生报名入学材料
-
非市区户籍新生报名入学材料
-
相关咨询渠道

2024年柳州市市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时间
柳州市市区户籍:
7月1日上午9:00-7月8日下午17:00网上报名;7月13、14、15日对有需要的柳州市市区户籍适龄儿童少年进行现场材料核验。
非柳州市市区户籍:
7月8日上午9:00-7月15日下午17:00网上报名;7月20、21、22日对有需要的非柳州市市区户籍适龄儿童少年进行现场材料核验。
报名先后顺序,不影响招生录取结果。家长可在规定的时段内通过“龙城市民云”APP的“入学报名”端口进行报名。
2024年7月31日前学校在“柳州市市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管理平台”分批次公布录取结果。
家长可登录“龙城市民云”App的“入学报名”端口查询。

术语解释
1.学龄儿童:指符合国家规定的入学年龄范围内的儿童,通常是6岁至15岁之间。学龄儿童 是义务教育的受教育对象。
2.青少年:指年龄在15岁以上,未满18岁的年轻人。青少年是义务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 他们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同时,还会受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指导。
3.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指国家对教育领域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保障每个公民都能 够接受基本教育,发展个人全面素质。基本教育政策包括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教育质量 等方面。
4.入学年龄:指学龄儿童可以正式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年龄。不同国家和地区规定的入学 年龄可能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学龄儿童可以在达到入学年龄后报名入学。
5. 受教育对象:即作为义务教育的受益者,包括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受教育对象应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且学校和社会应为其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6. 教育资源:指用于开展教育工作的各种条件和资源,如学校、教师、图书、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
7. 教育质量:指义务教育提供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等方面的培养。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保障义务教育公平有效的重要保证。
8. 公平教育:指义务教育应按照法律规定,平等对待每一个受教育对象,不论其社会背景、经济条件等差异。公平教育追求的是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相同的机会和资源。
9. 课程设置:指学校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各类学科的教学和培养的规划。课程设置应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需求,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
10. 学业考评:指学校对学生学业水平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评价的过程。学业考评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促使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和提高。
常见问题
问:义务教育段小学入学年龄如何确定?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根据义务教育属地管理原则,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年龄具体由各地根据本地实际,结合小学资源总量测算确定。如有疑问,可拨打属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电话咨询。
问: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学如何保障?
答: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教基厅〔2022〕1号),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入学坚持“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入学政策,依法保障在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和有合法稳定就业、住所等符合《居住证暂行条例》规定条件的随迁子女能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具体由属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根据义务教育属地管理原则,如有疑问,可拨打属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电话咨询。(“两为主,两纳入”是指: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