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霜:无怨无悔扶贫路
来源: 宣传部  |   发布日期: 2021-04-18 10:10   

“人间四月芬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谷雨时节,融水县杆洞乡杆洞村山花烂漫,桃李绽放,在依山缠绕的梯田与连绵不绝的青山碧水间分外美丽。徜徉山水间,思忆涌心头。驻村三年,杆洞村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脱贫成效显著,乡村面貌大为改观。而黄振霜这个驻村前的一线教师,也在这场难得的人生经历中,收获了更多的成长!

初到杆洞村 遍访农户家

黄振霜是柳州市第24中学的一名一线教师。2018年三月,黄振霜被柳州市鱼峰区选派融水县北部最远的乡镇杆洞乡担任驻村工作队员兼工作组长。杆洞村是全乡人口最多的大村,这里居住着1266户5135名苗族同胞,占全乡人口近四分之一。由于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和长期以来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2018年黄振霜进驻杆洞时,仍有239户1001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达到13.6%。交通、水利、通讯、住房等基础设施落后,有几个屯甚至没有一盏路灯。尤其是村里最远的必街屯一直没有通公路,脱贫攻坚的任务极其艰巨。而初到杆洞村的我,听不懂苗家话、吃不惯苗家饭、喝不下苗家米酒,村里还经常停电停水。村干和群众看到他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样子,也都不相信他能适应这里的生活、干好扶贫工作。

在村两委的帮助下,他只要一有时间就在村头巷尾、田间地头不停地转、看、谈,不断发现问题、倾听村民诉求,从小处、小事入手,宣传好每一个政策,落实好每一项工作;农忙时节,帮助村民插秧、施肥、除草、收割等。这三年,他走遍了杆洞村的村村寨寨、大街小巷,村里四百多户贫困户的家中,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融入村集体,建强党组织

农村要脱贫,关键看支部。他联系学校向村委会先后捐赠了4台电脑、一台投影仪、两台打印机等办公设备,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建立健全工作规章制度,明确村两委职责,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带头开好“三会一课”,讲好党课,把中央及上级的决策部署、政策、精神等传递给每一位党员;与学校建立村校支部结对,搞好每月主题党日活动,增强党员的凝聚力,努力让村党支部成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完善村财务管理、沟通协调、决策议事,周例会制度等系列工作制度,明确分工。

点亮“智慧灯” 教育斩“穷根”

治贫先治愚,扶贫当扶智。作为一名教师,他深知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杆洞村所在地共有中心小学一所,中学一所,教学点三个,教学条件落后,很多孩子都是村里的留守儿童。其中最远的必街屯教学点,一直无法安排老师住校开展教学,只能返聘屯里60多岁的退休教师,一人上完1-3年级全部课程。为了改善这些状况,他积极联系我校及社会公益组织多次开展送教下乡,爱心助学,捐赠课桌椅、书包、校服、文体用品等活动,指导帮助中学建设心理咨询室暨留守儿童关爱之家,还多次与爱心人士一起到最偏远的教学点支教助教。

在与这些学校联系走访时,他接触到了很多家庭贫困的学生,于是,黄振霜组建了爱心团队每月固定资助村里的7名特困家庭学生,目前已累计捐资3万余元。彩莲同学便是其中之一,全家四口人,三个孩子全靠母亲一人维持生活,黄振霜一方面帮助他们申请低保和公益岗位,一方面经常把团队成员的爱心物资及关怀和鼓励带给她,激励她不要因为暂时的家庭贫困放弃学业,要用知识改变命运。渐渐地,她有了很大变化,变得更加开朗更加自信了,思维也更开阔了,就在2020年的高考中,她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回首来时路 郁郁满芳华

披荆斩棘,初心梦圆。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苗语,在欢庆佳节时也能唱几首敬酒歌,而杆洞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资金1300多万的必街屯9公里通屯公路已经建好,宽敞的马路欢迎八方来客;500盏太阳能灯照亮了全村人的幸福路;七个屯组民族文化活动场所建成使用,为开展各种宣讲活动、激发村民们内生动力发挥了巨大作用;一百多户贫困户通过危房改造政策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村里合作社发展灵芝、木耳等食用菌种植,每年销售的供不应求给村里带来致富的新思路,让贫困户确实有长期稳定的收入,使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愿望和积极性不断增强。

2020年,杆洞村剩余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顺利实现贫困人口全部清零。而他也于2019年获鱼峰区“魅力鱼峰、六区建设”先进个人称号,2020年获2018—2020年度柳州市“百佳工作队员”称号。

今天,站在村头的山坡上,他庆幸能参与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见证并亲历了她的蜕变。驻村的三年里,父亲因脑梗栓塞跌倒多次后送至医院住院手术,他也没能一直陪护;妻子经常因既要上班又要独自照顾孩子和打理家庭,不得不放弃理想的工作机会;驻村前女儿才上一年级,现在都上四年级了,在她最需要陪伴、最需要父爱的时候,我却没有陪在她身边……驻村工作正是得到了父母及妻儿的支持和理解,才能让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历史变革中。

美丽的杆洞村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这里的一山一水,洗涤了他的心灵;这里一草一木,让他感悟人生的意义;这里的乡亲父老,让他体现人生的价值;这里所经历的一个个艰难险阻、一场场攻坚鏖战都锤炼了他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


【打印正文】
分享本文至:

鱼峰动态

黄振霜:无怨无悔扶贫路

“人间四月芬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谷雨时节,融水县杆洞乡杆洞村山花烂漫,桃李绽放,在依山缠绕的梯田与连绵不绝的青山碧水间分外美丽。徜徉山水间,思忆涌心头。驻村三年,杆洞村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脱贫成效显著,乡村面貌大为改观。而黄振霜这个驻村前的一线教师,也在这场难得的人生经历中,收获了更多的成长!

初到杆洞村 遍访农户家

黄振霜是柳州市第24中学的一名一线教师。2018年三月,黄振霜被柳州市鱼峰区选派融水县北部最远的乡镇杆洞乡担任驻村工作队员兼工作组长。杆洞村是全乡人口最多的大村,这里居住着1266户5135名苗族同胞,占全乡人口近四分之一。由于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和长期以来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2018年黄振霜进驻杆洞时,仍有239户1001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达到13.6%。交通、水利、通讯、住房等基础设施落后,有几个屯甚至没有一盏路灯。尤其是村里最远的必街屯一直没有通公路,脱贫攻坚的任务极其艰巨。而初到杆洞村的我,听不懂苗家话、吃不惯苗家饭、喝不下苗家米酒,村里还经常停电停水。村干和群众看到他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样子,也都不相信他能适应这里的生活、干好扶贫工作。

在村两委的帮助下,他只要一有时间就在村头巷尾、田间地头不停地转、看、谈,不断发现问题、倾听村民诉求,从小处、小事入手,宣传好每一个政策,落实好每一项工作;农忙时节,帮助村民插秧、施肥、除草、收割等。这三年,他走遍了杆洞村的村村寨寨、大街小巷,村里四百多户贫困户的家中,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融入村集体,建强党组织

农村要脱贫,关键看支部。他联系学校向村委会先后捐赠了4台电脑、一台投影仪、两台打印机等办公设备,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建立健全工作规章制度,明确村两委职责,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带头开好“三会一课”,讲好党课,把中央及上级的决策部署、政策、精神等传递给每一位党员;与学校建立村校支部结对,搞好每月主题党日活动,增强党员的凝聚力,努力让村党支部成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完善村财务管理、沟通协调、决策议事,周例会制度等系列工作制度,明确分工。

点亮“智慧灯” 教育斩“穷根”

治贫先治愚,扶贫当扶智。作为一名教师,他深知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杆洞村所在地共有中心小学一所,中学一所,教学点三个,教学条件落后,很多孩子都是村里的留守儿童。其中最远的必街屯教学点,一直无法安排老师住校开展教学,只能返聘屯里60多岁的退休教师,一人上完1-3年级全部课程。为了改善这些状况,他积极联系我校及社会公益组织多次开展送教下乡,爱心助学,捐赠课桌椅、书包、校服、文体用品等活动,指导帮助中学建设心理咨询室暨留守儿童关爱之家,还多次与爱心人士一起到最偏远的教学点支教助教。

在与这些学校联系走访时,他接触到了很多家庭贫困的学生,于是,黄振霜组建了爱心团队每月固定资助村里的7名特困家庭学生,目前已累计捐资3万余元。彩莲同学便是其中之一,全家四口人,三个孩子全靠母亲一人维持生活,黄振霜一方面帮助他们申请低保和公益岗位,一方面经常把团队成员的爱心物资及关怀和鼓励带给她,激励她不要因为暂时的家庭贫困放弃学业,要用知识改变命运。渐渐地,她有了很大变化,变得更加开朗更加自信了,思维也更开阔了,就在2020年的高考中,她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回首来时路 郁郁满芳华

披荆斩棘,初心梦圆。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苗语,在欢庆佳节时也能唱几首敬酒歌,而杆洞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资金1300多万的必街屯9公里通屯公路已经建好,宽敞的马路欢迎八方来客;500盏太阳能灯照亮了全村人的幸福路;七个屯组民族文化活动场所建成使用,为开展各种宣讲活动、激发村民们内生动力发挥了巨大作用;一百多户贫困户通过危房改造政策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村里合作社发展灵芝、木耳等食用菌种植,每年销售的供不应求给村里带来致富的新思路,让贫困户确实有长期稳定的收入,使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愿望和积极性不断增强。

2020年,杆洞村剩余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顺利实现贫困人口全部清零。而他也于2019年获鱼峰区“魅力鱼峰、六区建设”先进个人称号,2020年获2018—2020年度柳州市“百佳工作队员”称号。

今天,站在村头的山坡上,他庆幸能参与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见证并亲历了她的蜕变。驻村的三年里,父亲因脑梗栓塞跌倒多次后送至医院住院手术,他也没能一直陪护;妻子经常因既要上班又要独自照顾孩子和打理家庭,不得不放弃理想的工作机会;驻村前女儿才上一年级,现在都上四年级了,在她最需要陪伴、最需要父爱的时候,我却没有陪在她身边……驻村工作正是得到了父母及妻儿的支持和理解,才能让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历史变革中。

美丽的杆洞村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这里的一山一水,洗涤了他的心灵;这里一草一木,让他感悟人生的意义;这里的乡亲父老,让他体现人生的价值;这里所经历的一个个艰难险阻、一场场攻坚鏖战都锤炼了他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