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山社区的一户居民家中,精神残疾人小张正与市脑科医院的心理治疗师一起完成当天的“情绪认知训练”。通过多次上门服务,如今已能主动参与社区活动,并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尝试外出走动,参与社会活动。
这样的场景,还陆续在驾鹤街道其他社区发生。这一转变的背后,是社区与市脑科医院针对精神残疾人群体推出的“心理康复+社会融入”个性化服务模式。该模式通过精准评估需求、定制康复方案、搭建支持网络,帮助残疾人重建生活信心,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精神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往往复杂多元,既有药物维持、症状管理的基础需求,更需心理疏导、社会功能重建等深层支持。驾鹤街道与脑科医院组建的“1+1+N”服务团队(1名精神科医生+1名心理治疗师+N名社区社工),通过入户评估建立动态档案,为每位服务对象设计阶梯从“治病”到“治心”的范式转变 。
“精神残疾康复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命题。”我们将深化“医疗-社区-社会联动”,让更多社区工作者与专业人员参与其中,扩大服务范围,推广新的服务理念。
从紧闭的家门到开放的社区,从自我否定到重拾自信,驾鹤街道的实践表明:当精准康复服务真正触及心灵需求,当社会包容成为看得见的行动,精神残疾人同样能绽放生命光彩。这条“以心暖心”的助残之路,正为构建多维度残疾人服务体系提供生动注脚。
【打印正文】